青山綿延惠千秋,綠水長流澤四方。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興水利,除水害,
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
蒲河湯湯,奔流不息,
慶陽老區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建設者們,
櫛風沐雨,修堰筑壩,
只為守一方水土,護蒼生安瀾!
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把黃河的事辦好”的號召,十余萬民工匯聚慶陽,用黃土夯壩譜寫了一曲隴東兒女興水惠農的“愚公故事”。自此,被譽為“亞洲黃土第一壩”的巴家咀水庫在董志塬西麓河谷拔地而起,猶如一顆耀眼的“高原明珠”在千年流淌的蒲河上熠熠生輝,也為董志塬千頃沃野增添了勃勃生機。
黃土大壩 擔治沙使命
巴家咀水庫,建成于1962年,是全國12座重點攔泥水庫之一,壩高75.6米,壩頂高程1126.3米,壩頂寬6米、長565米,總庫容5.4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4.84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積3478平方公里。
巴家咀水庫建成以來,為黃河流域有效攔截泥沙累計達4.1億立方米,是慶陽老區人民治理黃河入沙的一大壯舉。如果將這些泥沙筑成4米寬、4米高的城墻,可以延伸2.25萬公里。
歷經六十余載,這座集攔沙、防洪、供水、灌溉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水利樞紐,憑借較高的標準、過硬的質量,依然佇立在蒲河上,悉心守護著下游陜甘兩省10縣(區)14萬多人、28.5萬畝耕地以及國道312線的防洪安全。
高原清池 陷淤積困境
經過多年的功能演變,巴家咀水庫目前已經成為慶陽市區的“生命線”工程,這一灣碧水滋潤了一方土地,養育了一方人民,興旺了一批產業,繁榮了一座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慶陽市區快速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供水壓力也與日俱增。1996年,巴家咀提灌工程建成運行,水庫開始承擔城市供水任務。2010年,水庫被正式確定為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目前,年供水量已經達到1500萬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隴東綜合能源化工基地高質量發展用水需求。
然而,由于巴家咀水庫常年蓄水運行,未進行敞泄排沙,導致大量泥沙淤積,嚴重削減了有效庫容。2019年實地勘測結果顯示,總淤積量已達4.1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下調節庫容僅538萬立方米,相當于設計調節庫容的26.5%,直接影響著城區供水安全。
著眼長遠 謀清淤良策
治水治沙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長遠性工程。
慶陽市委、市政府著眼長遠,就全市供水安全保障做出全面部署要求。市、區水務部門深入研究,系統謀劃,提出了“調蓄清淤共舉、機械水力并重”的治理思路,2016年開工建設巴家咀水庫調蓄工程——五臺山水庫,總庫容950萬立方米,2019年建成投運,可保障市區三個月的用水需求。
五臺山水庫建成后,通過與巴家咀水庫聯合調度,汛期承擔西峰城區供水任務,為巴家咀水庫清淤騰出了時間和空間。
在充分借鑒多泥沙水庫清淤經驗的基礎上,從2020年開始,以水力清淤為主、機械清淤輔助的一場清淤壯舉拉開帷幕!
空庫拉沙 顯清淤成效
2020年,巴家咀水庫排沙清淤工程正式開工,采用推淤入槽和庫外堆淤相結合的方式,對水庫排沙口至庫區碼頭長6公里、深2.3米的560萬立方米淤泥,通過主汛期蒲河洪水對水庫河道進行水力沖刷,清理淤泥,逐步恢復水庫調節庫容。同時,為下游河道提供穩定的生態基流,改善下游水域生態環境。
項目實施三年以來,清淤量達到350萬立方米,凈增庫容330萬立方米,成效十分明顯。
機械作業 添清淤動能
初夏時節,波光粼粼的巴家咀湖面上,一艘大型絞吸式挖泥船正在進行清淤作業,機器的轟鳴聲、現場的指揮聲相互交織。
不遠處,天鵝白鷺翩翩起舞、鴛鴦野鴨覓食嬉戲,好一派繁忙有序、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
這正是巴家咀水庫機械清淤的生動寫照。
2021年,市政府投資2750萬元,采購“清源一號”絞吸式挖泥船1艘,配套建設南峁溝攔沙大壩1座。通過絞吸式挖泥船將庫區泥沙輸送至攔沙大壩存放,達到清淤目的。目前,清淤量超過100萬立方米。這標志著巴家咀水庫清淤實現了由傳統模式向“機械+水力”相結合的新模式的轉變,對黃河流域多泥沙水庫治沙清淤提供了可推廣、可借鑒、可復制的慶陽經驗。
在巴家咀水庫治理進程中,慶陽市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統籌解決水安全問題。至2025年,水庫較現狀年增加調節庫容550萬立方米;到2030年,增加調節庫容1500萬立方米,實現水庫防洪和供水效益“雙豐收”,為陜甘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隴東綜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提供強有力、可持續、高質量的水安全保障,奮力譜寫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山川秀美新慶陽的雄渾篇章!